top of page
作家相片ADMIN

AI 生成的影像,是攝影嗎?以及決選考量 ——【異常的肖像】評選側訪 Part 2

已更新:2月17日


文/史學容 Scarlett Shih


接續 《非典型徵件 ——【異常的肖像】評選側訪 Part 1》,下半場我們來聊聊勢不可擋的 AI 圖像生成應用,以及評審於決選時的考量。

 

此次徵件融合 AI 技術(AI 生成、Photoshop beta)的作品比例高,是值得探討的影像創作現象。AI 產生的肖像,能算作攝影嗎?想必有諸多類似的疑問。而現代人離不開的修圖,這兩者科技間的真實差別又如何定義?


筆者認為在「肖像」主題徵件中出現 AI 是十分絕妙的搭配,促成反思的已不是攝影自身,而是在攝影術發明以前、甚至在鏡子被創造出來以前,人類藉由水面倒影,看到自己的時候。——「我」是怎麼看我和別人,我想怎麼被看。


照片背面為作品自述(匿名),給評審作為參考

Q:對於此次結合 AI 的投件有什麼看法?針對此類別作品,請分享入選與淘汰的原因是。

Karren:「我自己也使用 AI 創作,其實到最後這就是一個媒材,取決於你能不能將這項技術用得精彩;或是使用了這個媒材,卻還是看不出來你要表達什麼,這就會非常可惜。」
鈞宜:「其實這些科技已經牽涉到我們的日常經驗,拍合照、拍護照都會被修圖,留下的影像已經不是最初真實的樣子。虛擬照相的重點,應該是如何回歸自我辨識。如果這項技術成為炫目的手段,表示尚未真正使用這個工具。」
 

決選時的考量


進入最後階段的作品都是百裡挑一,兩位評審一致認為:扣除一切技術性的合格,等於除去那些一開始「打動目光的感性」、「切合主題」、「影像的乾淨與理性」,最後影響決策的會是論述。


Karren 表示,論述既可能是幫助,也可能毀了作品。要找出最適合照片方向的論述,建議可以多給親朋好友看,避免陷入過於主觀的描述中。鈞宜則認為論述有助於建立創作者自身的創作脈絡,不論觀者感受到的和創作者一不一致,論述都是釐清出發點很重要的關鍵。


Q:入選的二十張作品中,請與我們分享印象深刻的一張。

Karren:「有一幅拍攝長輩的作品。我自己拍攝過許多人像和全家福,可以理解對於長者來說,要表現出他們自在的一面很不容易,因為他們覺得自己老了。但這幅作品和我認知中甚至想像中的長輩模樣不一樣,它沒有強調太多技術,純粹透過長輩的容貌和形態,簡單直白呈現出徵件主題。」
 

「肖像」:回歸自我辨識——想要如何被觀看/拒絕被如何觀看


鈞宜提出「肖像」同時具備理性與感性此雙重類型的主題,既具有理性的識別性,又同時帶有懷念一個人的感性特性。


結構一張肖像的是什麼?其實就是關係的建立;可以很清楚看到拍攝者和被攝者的狀態和關係。互相是怎麼觀看彼此、臉孔怎麼被處理——照片自己會說話。


筆者始終覺得敘光室的徵件主題不論如何變化,都足以激發讓創作者在拍攝過程中的思想,和創作初衷能夠環環相扣。


從此次最終入選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到,創作的重點一直不是影像多漂亮、技術運用得多超絕(當然這些也很重要),而是言之有物。


當你確切知道自己要說什麼樣的故事,不論尋常或非比尋常,你用自己的目光把那份景象帶到現實,就會有人注意到。任何類型的攝影,都不外乎是一種敘事手法。恭喜入選者,更多人將看到你們的異常敘事;也謝謝所有投件者,讓我們看到各種非典型的觀看方式。

 

徵件主題|異常的肖像

徵件單位|敘光室 for storyteller

評選評審|高愷蓮(Karren)、許鈞宜

聯展時間|8/12 ~ 8/30

聯展地點|台北爵士藝廊


評選側拍|呂盈蓉 Lucky Lu

側訪撰文|史學容 Scarlett Shih

審稿|韓筠青 Anna Han

文章預覽縮圖|何予《Virtual I》(入選作品)


 

372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entario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