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能因為小時候美術課遇到很多挫折,縱使敘光室開了 N 百年的手工創作課程,我看到都會有意識地逃避。這次有幸 Anna 的極力推薦,我才願意嘗試在 2025 年開啟新的創作媒材。 主題是關於悲傷,不得不說在挑選素材時拖延了非常久,超過期限後還改了又改,因為光是面對素材背後的事件,就已讓我筋疲力竭。
沛雋老師先用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層面去解析何謂攝影的「觀看」,並強調所謂的悲傷失落,正是因為心裡有個巨大空缺,而我們面對觸發事件無法自拔的行為,只是代換填補最初的空缺、徒勞地找尋滿足——除非你意識到空缺的存在,一如你意識到觀看發生在被觀看。
阿貴老師接續在後半部,帶我們看各種手工書的樣貌,我才驚覺原來翻看一本書時,還可以去讀它的紙質、排版、收納方法、拼接方法等等,都是我過去不曾留意的解讀細節。
所有人的悲傷都有個人的歷史性,也因此悲傷是不能比較的,但在這場創作工作坊中,我們帶著各自的悲傷,落聚在各自手中,依照我們的自由意志隨意拼貼、延展。
腦中循著前面的理論、手上摸著同學的素材,我才逐漸意識到,原來每個人的悲傷背後,可能都困在悲傷發生的同一天、可能都問著「為什麼是我?」這個問題、可能都有一個想要填補的驅力。如此,我好像可以暫時抽離自己的悲傷事件,並且願意與素昧平生的同學們,在同個時空下共同擔著這個悲傷大哉問。
我在事件發生後仍反覆觀看事件,只為有一天可以擺脫這件事。我也清楚創作能幫助消化,卻怎麼也找不到「啊沒錯,就是要這樣做!」的彈指瞬間,反而這次在首次嘗試的手工書媒材中找到,並在過程中驚覺「原來我還有這方面的靈感呀」,彷彿回到最一開始拿起相機創作的時候。
透過將事件物質化、反覆觀看、拆解拼貼,我的悲傷符號與他人的,得以共享、代換,我的悲傷還是悲傷,卻也不只是我的悲傷了。這絕對是 2025 年創作的好開始。
謝謝 Morrie 的攝影課後心得,課程推薦 【重組悲傷包 —— 手做拉頁書】
Comments